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一点文学 > 现代都市 > 斩尽奸臣后,大明盛世三百年前文+后续

斩尽奸臣后,大明盛世三百年前文+后续

昆吾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斩尽奸臣后,大明盛世三百年》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,叶轩魏忠贤是作者“昆吾”笔下的关键人物,精彩桥段值得一看:他穿越了,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。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,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,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!斩奸臣,屠建奴,收腹地,立新法,一切对抗他的人,他都一一铲除。西蕃,吐蕃,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?缅甸,安南,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?东南沿海,那将是大明渔场!——他不仅要一统天下,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!...

主角:叶轩魏忠贤   更新:2025-04-15 16:01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《斩尽奸臣后,大明盛世三百年前文+后续》,由网络作家“昆吾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斩尽奸臣后,大明盛世三百年》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,叶轩魏忠贤是作者“昆吾”笔下的关键人物,精彩桥段值得一看:他穿越了,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。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,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,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!斩奸臣,屠建奴,收腹地,立新法,一切对抗他的人,他都一一铲除。西蕃,吐蕃,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?缅甸,安南,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?东南沿海,那将是大明渔场!——他不仅要一统天下,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!...

《斩尽奸臣后,大明盛世三百年前文+后续》精彩片段

众大臣看不到崇祯的脸色,可跟在崇祯身后的王承恩却是看到了崇祯脸上的沉重,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,皇爷背负的太多了。
沉默了一会儿之后,崇祯才回到皇极殿内,看着群臣满脸的疑惑,当即问了一句。
“怎么,朕刚刚说的你们都没有听懂吗?”
“陛下,恕臣等愚笨!”
众大臣对视了一眼后,内阁辅臣施凤来站了出来。
“陛下,修湖泊后,河网密布,涝能排,旱能灌,修路方便运输和行走,这些臣等都能理解,可您的第一条是开垦荒田,臣等有些困惑。”
受灾区大把的荒地不去开垦,去千里之外的地方开垦,这事怎么看都是脑子有坑的决定?
“这事朕自有用意,照做就是了。”
崇祯说的四个地方,在后世的时候,以出产土豆闻名,被评选为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。
这个时候的土豆和红薯也只是在南方地区有种植,而且也只是小范围的尝试,成品都是富贵人家的桌上的产物。
他现在让人去开垦荒地,就是为了给明年宋应星的大面积种植做准备,士绅、宗室手里的田地暂时搞不到,自己开垦总行吧。
到时候亩产二三十石的土豆丰收了,运输是个大问题,现在先把路修起来。
若不是现在时间和银两限制,他都想将水泥搞出来,从京都到各省府给贯通了。
“陛下圣明,此举既能让百姓有事情干,不再胡思乱想,也能增加田地,
还能增加水利工程防患未然,更能分散难民不给他们重聚的机会,
更重要的是能省出很大一笔费用,一举五得,陛下英明!”
施凤来称赞完后,众大臣直呼马屁精,但也都跟着喊了起来。
不得不说,崇祯的以工代赈是个好主意。
大灾之下,颗粒无收,干活就能能吃饱饭,吃饱就能活下去,出点力气算什么。
“薛凤翔,修路、挖湖泊交由你工部负责,湖泊朕有两点要求,一是便利,二是安全性,若是发生了大坝决堤,朕就将你埋到大坝中祭天。”
“郭允厚,开荒的事情由户部负责,开荒的时候注意选择位置,不要破坏深林,可以慢但绝对不能敷衍,每开出一亩都能立刻就能种植。”
“二位爱卿记住了,以工代赈的百姓,绝对不能克扣口粮,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。”
薛凤翔和郭允厚同时眉头一皱,若是放开了吃,那粮食瞬间就能增加一倍。
薛凤翔将困境说了一遍,崇祯立刻道:“粮食的事情朕会解决,你们照做就是了。”
面对崇祯如此的笃定,不止是薛凤翔和郭允厚疑惑了,整个朝臣们都是如此。
崇祯也懒得搭理他们,难道他要告诉朝臣们,自己要对八大晋商动刀子,抄出一批粮食用于赈灾吗?
“好了,咱们再说说第三个问题——百姓们信不信。”
“陛下,这个问题,臣有些想法!”
崇祯刚说完,内阁李国普就站了出来。"



“二位爱卿记住了,以工代赈的百姓,绝对不能克扣口粮,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。”

薛凤翔和郭允厚同时眉头一皱,若是放开了吃,那粮食瞬间就能增加一倍。

薛凤翔将困境说了一遍,崇祯立刻道:“粮食的事情朕会解决,你们照做就是了。”

面对崇祯如此的笃定,不止是薛凤翔和郭允厚疑惑了,整个朝臣们都是如此。

崇祯也懒得搭理他们,难道他要告诉朝臣们,自己要对八大晋商动刀子,抄出一批粮食用于赈灾吗?

“好了,咱们再说说第三个问题——百姓们信不信。”

“陛下,这个问题,臣有些想法!”

崇祯刚说完,内阁李国普就站了出来。

“爱卿请讲!”

“陛下,民间村子里有大事,基本都是族老,族长有时候说话都不好使,因为德高望重,

代入到赈灾这件事情,朝廷可以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朝臣出任三边总督,负责赈灾一切事宜,诸如调粮、修路、修湖、开垦荒田等,

臣思来想去,这满朝之中,具有此等威望的,除了陛下,就只有孙阁老和袁老大人两位了。”

崇祯眼睛一亮,终于有人说到他心坎上了。

他登基的时候,内阁共有四位,分别是黄立极、施凤来、张瑞图和李国普四人,除了李国普外,其他三人都是魏忠贤的追随者,此刻的内阁有着魏氏内阁之称。

满朝中,能叫孙阁老的,也只有孙承宗了。

而叫袁老大人的,非袁可立莫属了。

崇祯刚穿越来的时候本就想找机会将孙承宗召回来,做他的内阁首辅,苦奈内阁由魏忠贤把持,兵权不稳,他又不好动内阁的人,

今天内阁首辅黄立极因为陕西大灾的事情被他干掉了,而后说了那么多就是为孙承宗铺路了。

结果被李国普给说出来了,这样也好,免得惊到了魏忠贤。

李国普的打算崇祯很清楚,无非是想这个外援,现在黄立极干掉了,那内阁中只有施凤来、张瑞图是魏忠贤的人,

自己再找个人,只要出任三边总督,负责赈灾,那就是和自己一条战线的人,二比二,

再加上背后是皇帝,不说能压制施凤来和张瑞图,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甭管李国普是什么打算,但既然和自己目的一致,那就是最好的结果。

崇祯内心欢喜,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道:“李爱卿,说说你的理由。”

“陛下,我们先说孙阁老,他是先帝的老师,离任前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论身份,整个朝臣中没有人比孙阁老更高了,

蓟辽督师,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,统领军队十一万,功勋卓著,军队中威望更高,

由他担任三边总督最合适不过了,而且孙阁老现在在老家高阳,离京很近。”

崇祯不做评价,轻声道:“再说说袁大人。”

李国普毫不犹豫道:“袁老大人虽然未入内阁,但整个经历更加的丰富,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、尚宝司司丞、本司少卿、太仆寺少卿、通政使司左通政、右佥都御史、兵部右侍郎、南京户部尚书等;

历经万历、泰昌、天启、三帝,为 ‘’三朝元老”之臣,诰 ‘’五世恩荣”之赏,民间将他与况钟、海瑞并称为我大明三大清官。

袁老大人出任三边总督,臣可以保证袁老大人会将赈灾的每一分银两和钱粮都用于百姓之身。”

铮铮之声在皇极殿内回荡着,群臣脸上表情不一。


“皇爷,已经在外面候着了!”

“宣!”

“臣锦衣卫千户李若涟参见陛下。”

一身红色飞鱼服的李若涟进了暖阁后跪倒在地,内心嘀咕不已。

他虽然是锦衣卫千户,但也只是正五品,连见皇帝的资格都没有, 他也不知道皇帝找他一个小小的千户做什么。

“起来吧!”

李若涟谢恩后站了起来,一抬眼就看见皇帝盯着他,瞬间就低下了头,直视皇帝会被认为是大不敬的。

身高一米八有余,孔武有力,双眼炯炯有神,精气神饱满,田尔耕和许显纯一看就知道被酒色掏空了身体,哪里能与眼前的这位比。

“李爱卿,你可知道朕为什么要找你来?”

“臣不知道!”

李若涟摇了摇头,立刻道:“陛下有事情交代,臣万死不辞!”

“万死不辞?”

崇祯嘴角挂着一丝玩味的笑容:“朕现在让你去砍了田尔耕、许显纯、魏忠贤,你也敢吗?”

“请陛下下旨!”

李若涟立刻跪了下来,没有丝毫的犹豫。

“你倒是干脆,就不怕朕是在试探你?要知道魏忠贤现在势大,田尔耕和许显纯都投靠了他,田尔耕又是你们的老大,你不忠于他?”

“陛下,臣是锦衣卫千户,锦衣卫乃皇帝亲军,臣效忠的是皇帝,是大明王朝的掌权者,而不是锦衣卫指挥使,陛下不必试探臣,陛下说杀谁,臣就杀谁?”

李若涟虽然跪着,但声音依旧洪亮,透露出坚定不移的意志。

崇祯看着李若涟,没有说话。

现任锦衣卫指挥使是田尔耕,是天启帝任命的,他才继位半个多月,还没有来的及换。

按照历史记载,田尔耕之后就是骆养性接任,再之后是一位姓吴的人接任了指挥使,这两位就是大明的最后两任锦衣卫指挥使了。

骆养性是上任指挥使骆思恭的儿子,这位可是真正的大佬,参与万历三大征。

对外作战,刺探情报、传递信息乃至直接参与作战,执掌锦衣卫从万历十年到天启四年,长达长达四十二年。

骆养性前期还不错,后期就腐败了,最后投靠了李自成,还奉上了白银3万两,建奴入关之后,骆养性又背叛了李自成。

要是他爹知道生个儿子是三姓家奴,估计能从地下蹦上来掐死他。

崇祯既然知道骆养性有问题,自然就不会再用了,那锦衣卫中他唯一记得的就是这位在崇文门前战死的李若涟了。

“李爱卿,朕刚登基,朝局不稳,朕想重掌锦衣卫,诛阉党平党争,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,所以朕刚刚说杀田尔耕不是开玩笑。”

“陛下,臣愿意一命换一命,魏忠贤那里臣可能没办法,但田尔耕这边,臣可以利用职务之便,出其不意的干掉他。”

崇祯能感受到李若涟话中的真诚,若不是他是后世穿越过来的人,看过一些历史,他还真以为李若涟是在拍马屁了。

“王承恩,赐座!”

李若涟狂喜,连连谢恩,在皇帝面前坐着,估计内阁首辅都没有这个待遇,他一个五品的千户有如此待遇,简直跟做梦一样。

“李爱卿,你可知锦衣卫现状?给朕讲一讲。”

李若涟沉思了一下,脸色有些阴沉:“陛下,现在的锦衣卫再也不是以前的锦衣卫了,在魏忠贤的‘领导’下,我们的荣光不再,官员对我们非打即骂,民间百姓也对我们不齿。”

“锦衣卫现在编制还是健全的,但吃空饷严重,具体的臣不清楚,但臣所辖的千户,目前在编只有858人,已经算是最好的,

有几个千户下辖的可能只有四五百,而且大多是老弱之人,

目前上报锦衣卫总数是五万余人,但以臣估算,可能只有一万五千余人,真正能战、可用的人可能只有一半。”

对李若涟的说出的数字,崇祯没有丝毫的意外。

因为历史记载在李自成围北京城的时候,锦衣卫据说有15万人,但最终估算可能只有一万五到两万左右,现在这个算是比较好的了。

“你可知锦衣卫中还有哪些人比较可靠?”

崇祯说完,又立即补充道:“朕说的是真正的能忠于皇权的。”

“臣手下的人均可信任,指挥同知吴孟明、指挥佥事王国兴、千户王文采、百户王守林、高文采都是正直之人,可用。”

崇祯眉头轻皱,李若涟说的这些人,他没什么印象,他相信李若涟,但不代表相信李若涟说的这些人。

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,也许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,欺骗了李若涟也是有可能的。

“你们能控制多少人?”

“陛下,我们这些人都是想做点实事的,所以魏忠贤才没有过分的动我们,我们大概能控制三千到四千人左右,人数虽然不多,但我们有自信能吊打剩下的那一部分人。”

崇祯大喜,这个消息简直是太好了,锦衣卫还没有烂透,还是有一部分可用之用的,如此情况,他就能提前动一动了。

“李若涟,朕交给你几个任务,第一,你刚刚说的这些人你私下调查一番,若真是可用之用,朕绝不亏待他们,

第二,暗中调查锦衣卫百户以上的其他人,找到他们犯罪的证据,朕有大用,

你只有一个月的时间,调查清楚了,你就是锦衣卫指挥同知,暂领锦衣卫,日后若是表现的好,下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就是你了!”

李若涟懵了,他是正五品的千户,指挥同知是从三品,连跳三级,而且还暂领锦衣卫。

最后能不能当上锦衣卫指挥使先不说,现任的指挥使田尔耕已经被撸下来了,换句话说,一个月后,他就是锦衣卫的老大。

锦衣卫的老大,他可以做太多的事情,贪官污吏,他可以动上一动了。

他为什么要进入锦衣卫?如果他想混军功,去九大边军或者京营都比锦衣卫好混。

之所以来锦衣卫,就是因为锦衣卫是皇帝亲军,能做一些利民的事情。

“李大人,还不谢过陛下天恩?”

“臣谢陛下天恩!”

如梦初醒的李若涟立刻跪了下去。

“去吧,别辜负了朕的一片期望!”

李若涟行礼后朝着暖阁外面走去,只是走到一半的时候,崇祯猛然大叫了一声。

“等一下!”


大明律规定,若军民出百里者,须持有路引,未有路引者,军以逃军论,民以私渡关津论,杖九十!”

说到这里,李若涟将头转向了中年汉子:“渭中离北京近两千里路,关卡有七个,难民不可能进入北京,这是其一。”

“其二,两千里路,你是如何带着三个孩子走过来的?当真以为我们好骗?”

“我劝你老实交代,否则,我等就要将你送官了。”

听完李若涟的解释,众人恍然大悟。

而中年汉子的脸上则满是犹豫、彷徨、惊恐之色。

迟疑了片刻后,中年汉子低声和孩子说了几句,又有些慌张的看了看胡同口,低声道:“公子,我真没有骗您,我们真是从陕西逃过来的。”

“今年七月份,我家乡白水县发生了起义……叛乱,有一个叫王二的人聚集了数百灾民攻打澄城,诛杀了知县张斗耀,开仓济民。

整个县城一片混乱,我们趁着混乱,在县城中找到了官印,私盖了路引,然后趁乱逃了出来。”

“我们出逃之后才发现,路引基本没用了,除了北京城外的关卡外,其他地方的关隘要么没人,要么就是几个人做做样子,随便给几个铜钱都能过,

有时候一大群人一起,连钱都不用交,直接就冲过去了。”

“像我们年轻一些的,还能往外逃,年纪大一些的就只能等死了,

我们一起出来的三十来人,如今也只剩下不到十人,其余的都在逃的路上饿死、病死了,

这三个孩子就是同乡的后人。若不是这三个孩子,我都想去死了。”

说着,中年汉子呜呜的哭了起来,泪水从眼角流下,将脸上的灰尘冲出一条条沟壑。

李若涟眉头紧皱,似乎在判断中年汉子话中的真假,随即脸色有些难看,若是这人所说真实,那锦衣卫太失职了。

方正化则是低声朝着方家说了几句,随即依旧浸警惕的看着四周。

崇祯面色彻底的阴沉了下来,他没有想到这群难民如此的大胆,竟然诛杀了知县,打开了官仓。

但你能说这是百姓的错吗?

不,绝对不是!

农民都快要饿死了,不反还等什么?不反就饿死,反了也是死,都是死,不如反了,好歹还能吃几天饱饭。

太祖朱元璋因为快要饿死了才决定反的,凭什么只允许你老朱家反,其他人就不能反了?

就这么说话的功夫,方家就提着一大包的包子和一个大茶壶过来。

中年汉子身后的三个原本有些虚弱的孩子瞬间就来了精神,双眼直勾勾的盯着方家手上的包子,直吞口水。

但看着李若涟手中明晃晃的刀,又紧紧的抱住了中年汉子的胳膊。

“李二,将刀收起来,别吓着孩子!”

崇祯接过方家手中的水壶,给几人一人倒了一碗:“大叔,你们先喝点热水,润润肠道,一会慢点吃,别噎着,今天这包子管够。”

崇祯一边说着,一边将馒头递给小孩子。

这一切都看在李若涟、方正化眼中,两人对视了一眼,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、欣慰。

那意思是说,咱们跟对了天子。

堂堂的一国之君,对这种环境没有丝毫的厌烦,对浑身脏兮兮的难民没有丝毫的嫌弃,还温声细语的嘱咐着众人。

待众人吃了两个馒头后,方正化低声道:“公子,我已经安排方家去四周查探了,若是有其他灾民,我们再和其他灾民验证一下。”


方正化瞬间就愣住了,满眼的不敢相信。

他以为以后会成为司礼监的太监,方正化怎么也没有想到,皇帝竟然让他执掌御马监。

内廷二十四衙门,最重要的两个衙门就是司礼监和御马监。

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,代皇帝审批阁票,与内阁对柄机要,统帅整个宦官体系,实为“内相”。

而御马监,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,实为内廷“枢府”。

更重要是御马监还掌腾骧四卫,这可是皇帝亲军,禁军中的禁军,唯一一个与兵部有交集的衙门。

司礼监是第一署不错,但掌印太监、秉笔太监那也只是有建议权。

若是一位明主或者勤政的皇帝,那司礼监的太监就是一个端茶送水、传递机要的闲杂人员。

眼前这位新帝,明显就是想做中兴之主了。

“方大人,还不叩谢陛下天恩?”

直到王承恩提醒,方正化才跪倒:“臣叩谢陛下天恩,从今以后,臣就是陛下手上的一把刀,陛下说杀谁,臣就杀谁!”

御马监掌印太监是正四品,可以称为臣了。

“这段时间你也别闲着,有空查查御马监的底细,找找高手,做一份大致的计划给朕。”

“王承恩,去准备圣旨吧!”

崇祯又看向方正化、王承恩:“此事至少在秦良玉接到圣旨前不可让内阁和兵部知晓!”

两人点了点头,这里准确的说应该叫中旨,因为没有经过内阁审核。

若是被内阁知道了,内阁有封驳权,他这圣旨都传不出去。

方正化和王承恩出了暖阁后,王承恩立刻道:“方大人,恭喜呀!”

“王中官客气了,同为皇爷办事,以后还请王中官多担待些!”

方正化说完,看了看四周,压低了声音道:“王中官,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?”

“请说!”

“王中官,你也不要羡慕我,也不要羡慕司礼监的掌印和秉笔太监,我们一切权利都是依附皇权和皇爷,皇爷要谁去死,那谁必须得死,

你是皇爷的大伴,日夜侍奉左右,你才是皇爷最亲近的人,所以,你可千万不要糊涂。”

王承恩听完,呆愣在原地,随即汗如雨下。

如果不是方正化的点醒,他还真可能会被嫉妒蒙蔽了双眼,做些吹耳边风的事情。

“方大人提醒之恩,承恩日后必有所报!”

王承恩立刻给方正化行了一礼,方正化笑了笑没说话。

从今日起他们都是皇帝的绝对心腹,同一个战线的人,关系弄好了,日后办起事来也方便。

暖阁内,崇祯轻轻的敲打着桌子。

攘外必先安内,大明对于后金,大明就是内,皇宫对于宫外,皇宫就是内,想要做出改变,首先得保证自己活着。

只有人活着,才会有无限的可能,人死了,你就是有再多想法那也无济于事。

现在的皇宫已经成了筛子,各方的势力都有,估计他晚上吃什么,都能立刻被宫外的人知道。

再加上,他父皇、皇兄死的不明不白,所以,他有必要先搞定自己的人身安全。

其次,掌握一定的兵权,而这个兵权就是御马监下的腾骧四卫。

皇帝亲军从太祖开始设置了上十二卫,成祖增设十卫,宣德皇帝增设四卫,合计二十六卫。

可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,除了锦衣卫和御马监下的腾骧四卫,其余二十一卫或多或少受到兵部辖制,他想调动都得先经过兵部,真是操蛋。

而锦衣卫现任的指挥使田尔耕、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都是魏忠贤的五彪之一,

虽然依旧听命皇帝,但绝对没有那么顺手,而且办事容易畏首畏尾。

魏忠贤有没有想谋反的想法不好说,但绝对是不满z足现状。

史料记载,朱由校死了的消息被魏忠贤封锁了,魏忠贤想垂帘听政被施凤来阻止了。

而后又想趁他进宫的时候干掉他,又被兵部尚书崔呈秀给阻止,如不是英国公抬轿,他能不能顺利登基都不好说。

所以,魏忠贤绝对不能信任。

锦衣卫先不说,魏忠贤亲自统帅了一万、负责内廷的净军,万一这货抱着玉石俱焚的想法,那他就悲剧了。

打造腾骧四卫势在必行,而腾骧四卫的重组一定会遭到党争的阻碍。

所以,他必须得谋而后定,一鼓作气。

还有一点就是,打造亲军得大把的花钱,而他现在差不多是个穷光蛋,内帑二三十万两,明显不够。

想从国库弄钱,先别说国库也空了,即便是有,东林党、阉党也会想方设法的阻拦,他可没时间给那群老油条打太极。

秦良玉的白杆兵从四川忠州到北京有近两千公里,按照明代的行军速度,即便白杆兵是山地军,至少得一个半月的时间。

而这一个多月就是他搞钱、梳理大明存在的问题、顺带敲打涉及党争的那群人。

他也很无奈,他如果有有太祖和成祖时掌控的兵权,什么党争、阉党,全部都咔嚓了。

哪用得着这么小心,还得防备自己被弄死。

“打造自己班底的前两步已经准备好了,就等秦良玉进京了!”

崇祯梳理完后,王承恩也拿着圣旨进来了:“皇爷,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在外面候着了!

奴婢刚刚去拿印玺,他不让,奴婢就将他一起叫过来了。”

崇祯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无奈,大明王朝是司礼监与内阁双轨运行机制,虽然保证了不会某一方独大,但皇权就没有那么自由了。

“让他滚进来!”

片刻后,王体乾进来了,还不待行礼,就听见了崇祯低沉的声音:“王体乾,朕想想看看印玺都还需要经过你的同意?”

王体乾吓的一哆嗦,扑通一下子跪了下去:“臣该死,臣只是担心王中官假借陛下……”

“够了!”

崇祯低喝了一声:“现在证实了吧,给朕滚!”

王体乾连忙退了出去,崇祯看了一遍圣旨的内容后,盖下了印玺,然后将圣旨卷起来递给方正化:“抓紧时间去办!”

方正化行礼离去,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。

“大伴,朕让方正化执掌御马监,你不会有什么不满吧?”

王承恩心神巨震,连忙跪下道:“皇爷,奴婢不敢,都是侍奉皇爷,奴婢只要把皇爷伺候好了,那作用绝对比各监掌印作用要大,

奴婢的能力奴婢清楚,小事杂事还行,大事就欠缺很多。

人一生为的就是财、权、名、色四样,钱财对奴婢来说也用不上,色奴婢也不行,掌权奴婢能力一般了,那就只剩下名了。

皇爷有尧舜之姿,注定要成为一代圣君的,到那时,史书上也会给奴婢记载一笔,后世知晓,奴婢就知足了。”

“你倒是看的明白,安心跟在朕身边,朕不会亏待你的,起来吧!”

崇祯很欣慰,他能听出王承恩话中的真诚。

王承恩也很开心,幸好方正化刚刚点醒了他,但他还未站起来,崇祯的下一句话就将他吓得瞬间又跪了回去。

“大伴,今天在京营中,英国公的儿子没给你塞点银子?”


“陛下,当时内阁只是接到巡按御史的奏疏,只是聚集了数百的难民,当地官府有绝对的能力处置,内阁票拟了,司礼监也批红了……”

“闭嘴!”

崇祯直接暴怒的打断了黄立极的解释:“当时是当时,你们票拟过后就不跟进结果了?那要你们内阁做什么?

黄立极,你身为两朝首辅,怠慢本职,有负圣恩,以至于让民变扩大,太让朕失望了,

来人,将黄立极打入督察院监,由督察院和大理寺彻查,待民变结束后再行定罪!”

“周应秋,你身为吏部尚书,陕西巡抚、三边总督如此昏庸老朽,面对此等军国大事不上奏,你们吏部就是如此考核的?你说说,陕西巡抚该如何治罪?”

“胡兄,不是兄弟不帮你,只是这种情况下谁帮你谁都会被陛下拉出去砍了,你放心,事后兄弟一定给你多烧点纸钱,让你在那边继续当个富家翁。”

被点到名的吏部尚书周应秋出班,心中默念了几句。

随即狠声道:“陛下,按大明律,地方若有灾害,州县不以实闻,上下相蒙者,处极刑。”

周应秋说完,不再出声,满朝的大臣们也没人敢替胡延宴求情,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。

“周应秋,立刻彻查陕西官员,如有瞒报、漏报者,一律杀无赦!若有与盗同流合污者,抄家诛三族。”

崇祯说完,也不管周应秋的回应,目光冷冷的盯着兵部尚书崔呈秀。

“崔呈秀,驿站归属兵部车驾司,驿卒叛逃,公费私用,关卡如儿戏,如此重要的设施,你该当何罪?”

“陛下,臣有罪!”

崔呈秀跪倒在地:“陛下,现在驿卒大部分都是驿站附近的百姓,任务繁重,且欠饷严重,据臣所知,不少地方欠饷银多达三年,

加之地方天灾颗粒无收,驿卒只能叛逃,这……这非臣所能及!”

面对崔呈秀的回答,崇祯沉默了,崔呈秀说的是事实。

驿卒、军士为什么会叛逃?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。

没饷银再加上吃不饱、任务重、处罚重,傻子才不逃呢。

“罢了,此事你虽没有主要责任,但负有失察之责,降为兵部左侍郎,暂领兵部,若是再有类似事情,朕砍了你的脑袋。”

不待崔呈秀谢恩,崇祯怒喝道:“田尔耕,你身为锦衣卫指挥使,陕西灾情如此严重,以至于民变……田尔耕,人呢?”

怒喝到一半的时候,发现田尔耕没有出班跪倒。

一边的王承恩低声道:“皇爷,田大人前段时间因为陈德润的事情被廷杖二十,伤了筋骨,没能来上朝。”

崇祯愣了一下,都被气糊涂了,把这事都给忘了,但下一刻再次暴喝了起来。

“只是伤了筋骨,又不是死了!”

“既然他那么喜欢休息,那朕就让他休息个够。”

“来人,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懈怠职责,以至于陕西境内民变频发而不知,贻误军国大计,将田尔耕革职、打入诏狱,没有朕的旨意,任何人不得探视。”

殿中一些大臣眼中闪过一丝的幸灾乐祸,田尔耕完了。

……

又是两刻钟过去,崇祯才停止了追责。

一次朝会竟多达二十几人被批,六部九卿中有一半都被降职或被罚俸。

也不知道皇帝是不是有意的,阉党、东林党各占了三分之一,其余的齐党、楚党等也都被z干掉了一些。

“好了,诸位爱卿都说说这事怎么处理?”

过了好一会儿后,崇祯平静了下来,开始处理善后的事情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