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绣全章节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大明锦绣》是作者“岁月神偷”的代表作,书中内容围绕主角朱允熥朱元璋展开,其中精彩内容是:天辟地第一回,您老定个日子吧!“朱允熥笑道。朱元璋想想,”今天是七月二十八,就选八月初一吧,吉利!“”臣等遵旨!“臣子们,正说着,寝宫门口,黄狗儿捧着用黄布包裹着的东西进来。”啥东西?“朱元璋问道。”回陛下,这些日子您身有恙,太子妃和淮王在佛堂日夜诵经,亲手写的孝经。“说着,黄狗儿慢慢上前,递了过来。”......
《大明锦绣全章节阅读》精彩片段
“启禀陛下........”
户部尚书傅友文刚开口,朱元璋就打断他,一指朱允熥,“他是监国,跟他说。咱现在病着,不舒坦!”
傅友文讪笑一下,“启禀吴王殿下,第一批邮票已经印出来了,请您过目!”他话音落下,身后的户部侍郎微微躬身,递过一个奏折的硬本。
直接翻开,里面贴在硬纸壳上的大明第一代邮票,还带着油墨的香味。
邮票烟盒一般大小,一张邮票上书写着四个大字,大明邮政。字不好看,但是苍劲有力,是以朱元璋的手书为范本印刷出来的。
“皇爷爷您看!”朱允熥笑着说道。
朱元璋也微微侧身,只见邮票印刷的很是精美。
半个巴掌大,四周都是锯齿边儿,大明邮政四个金色大字之下,是若隐若现的五爪金龙,边上还隐隐盖着红色的印记。同时为了防止造假,邮票上还刻了一些,大明户部的标记,以及年号。
这个时代的邮票能够制作成这样,已经足够精美了。
朱允熥由衷的赞叹着,这枚邮票上,传统山水画层层渲染的画法和印刷装裱技术,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“好看!”朱元璋点点头,随即又问道,“咱写字这个,制一张多少钱?”
“回陛下,您御笔为范本的邮票,第一批只印了一千张,每张耗费七钱银子.....”
“啥?”朱元璋差点从床上跳下来,怒道,“老百姓一斗米才多少钱,你们制一个纸片片要七钱?”
“皇爷爷息怒!”朱允熥赶紧劝住。
“这是您的御笔邮票印刷要精美,当然耗费钱财!”朱允熥笑着说道,“不过,虽然成本是七钱银子,可是卖的价也高呀!”
“这一张多少?”朱元璋盯着傅友文问道。
后者低下头,小声道,“三十.....三两?”
“小家子气了!”朱允熥开口道,“这是大明开国皇帝的御笔范本邮票,买回去是当成传家宝的玩意,三十两怎么行,一百两!”
“一百两?”朱元璋也吓一跳,“大孙,太多了吧!二品大员的一年的俸禄,也才一百多两!”
“不多不多!”朱允熥笑道,“皇爷爷,咱们卖一百两都亏了!”
这样的邮票谁舍得用来寄信,皇帝手书买回去恨不得供起来,和古玩字画一样代代相传。
随后,又翻着那个贴满邮票的奏折,后面是当代书法家,刘三吾手书为范本邮票,蓝底上长城,上书天下驿站四个大字。
”这是刘学士的手书,定价就二十两!“朱允熥拍板,笑道。
接下来,是那些卖两个钱的普通邮票,印刷的就相对粗糙。其他的还有商票,货票等等票据,林林种种几十张。
驿站改为官民两用邮政,已经昭告天下,而且率先在应天府即将实行。这些日子朱允熥虽然没出宫,但也知道这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引起了轰动。
应天府城外的驿站中,每天都有商贾和百姓去问询。
”什么时候发卖?“朱允熥合上满上邮票的本子,问道。
”臣来,就是请陛下和吴王殿下定夺的!“傅友文回道。
”皇爷爷,这开天辟地第一回,您老定个日子吧!“朱允熥笑道。
朱元璋想想,”今天是七月二十八,就选八月初一吧,吉利!“
”臣等遵旨!“
臣子们,正说着,寝宫门口,黄狗儿捧着用黄布包裹着的东西进来。
”啥东西?“朱元璋问道。
”回陛下,这些日子您身有恙,太子妃和淮王在佛堂日夜诵经,亲手写的孝经。“说着,黄狗儿慢慢上前,递了过来。
”呵呵!这两人还真是不死心!“朱允熥心里暗道,”只怕适得其反!“
听到是孝经,朱元璋脸色柔和几分。
但是掀开黄布之后,顿时勃然大怒。
”这是用血写的?“朱元璋把孝经扔在地上,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残害身体算哪门子孝?“
天边泛起鱼肚儿,一丝光亮从云中探出头,悄悄落在宫殿的红墙金瓦上。
寝宫中的檀香还在徐徐燃烧,伴随着若有若无的风,香气四散飘零。
兴许是困了,疲惫了,朱允熥就那样随意的趴在朱元璋的病床前睡了,睡梦中似乎梦到了什么,时而面带微笑时而眉头轻皱。
他睡着了,朱元璋却缓缓张开眼。
老人的觉总是很少,也总是很轻,朱元璋睁开眼睛,心口那堵着的气已经顺畅,可还是有些头昏脑胀。
刚想动,发现自己的手正被朱允熥轻轻的握着。
睡梦中的朱允熥正梦到了前世的父母亲人,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喃喃自语,“爸爸,妈妈.......”随后,声音忽然变大,“爷爷,奶奶!”
刹那间,朱元璋想抽出来的手,定住了。
他没听清爸妈两字,爷爷奶奶却听得清清楚楚,顿时他的心中满酸楚。
这个守在他床前一夜的嫡孙,自小没了祖母,没了娘,后来又没了爹,现在只剩下自己这个祖父。
在这诺大的宫城之中,这孩子可以说是无依无靠,说不上受了多少委屈。
听着朱允熥悠长的呼吸,朱元璋的心中顿时满是往事。
老闺女,大孙子,老爷子的命根子。当年第一个嫡孙出生时,自己和马皇后高兴的合不拢嘴。后来孙子的身子不好,马皇后和儿媳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。
后来,为了能再给朱家诞下一个嫡孙,常氏拼了性命不要,艰难的生下朱允熥。从这孩子生下来,马皇后就不许宫人照看,而是养在皇后宫中,亲自照看。
谁知几年之后,常氏,马皇后也都撒手人寰。
从那以后,这孩子就被抱到后娘身边。
“命苦的孩子!”朱元璋嘴里发出一声叹息。
叹息过后,是满脸的杀气。
他虽然病了,可是心里比任何时候的清醒。
就在他被痰堵住心窍,喘不上气的最关键时刻,他清晰的感到了死亡的威胁。他老了,年轻时就算是面对敌人的长枪铁斧眉头都没皱一下,也根本没时间去考虑生死。
可是这次的急病,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衰老,还有生命的脆弱。
如果不是朱允熥当机立断,帮他吸出了痰,可能他就真的憋死了。
死,他并不怕。
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,他知道人怕的不是死,而是等死。
让他心中最愤怒的是,在他危险的时候,竟然还有人暗中算计他。
吕氏,那个刻薄的,一直以来装得贤惠的儿媳妇。
“她竟然敢阻止咱说话?”
她为什么要阻止,朱元璋一清二楚。
就在朱元璋感到生命危及的时候,他拉着朱允熥的手想说,吴王可为大明储君,那吕氏竟然打断了他。
还有那朱允炆的表情,朱元璋也看在眼里,伤在心里。
他们都以为,自己肯定活不过去了。
但同时,他心里因为朱允熥,也有了深深的温暖。
在他的病床前,朱允熥没有苦苦追问自己要说什么,也没有和庶母庶兄去争什么。从头到尾都在关注着自己的病,他的心思都在自己这个老头身上。
储君之位已经有了人选,之所以在度过危急关头关头之后,改口让朱允熥监国,是为了要保护他。毕竟,现在自己还病着。
等病好了,要在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,同时昭告天下人。届时,大明储君的位置才牢固。
同时,朱元璋的心中又生出些无力。
大礼之下,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。
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,还有方孝孺。
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,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。
同时,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。
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,但他们也是臣子,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。
可是现在,皇帝的嫡孙,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,用行动告诉他们。
没有臣子,只有老师。
受了朱允熥一拜,方孝孺伸手扶起,肃容道,“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,惶恐之至。殿下有向学之心,臣定当竭尽所能,教导殿下!”
说完,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。
“吴王贤!”
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,“如此贤王,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!”
“淮王殿下来了!”
此时,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,快步朝门口迎去。
来的不是别人,正是淮王朱允炆。
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,和见到朱允熥时板着脸不一样,脸上此刻如沐春风。
“见过淮王殿下!”
“二位老师折煞我了,在这只有学生朱允炆,没有淮王!”朱允炆不受两个翰林学士的礼,又对刘三吾拜道,“刘师!”
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恭敬听话的学生,但是朱允熥在他的眼神中捕捉到,对方看到自己时的诧异。
朱允炆绝对没想到,自己能来这么早。
“这位是方孝孺学士,陛下特旨,进京在大学堂教皇族子弟读书!”
“久闻先生大名,允炆见过先生!”
方孝孺是当世的大儒,朱允炆眼中闪着别样的光彩。
“这小子也不是傻子,知道拉拢人心!”
看着朱允炆礼贤下士的做派,朱允熥心中笑道。
朱家是帝王之族,无论是皇子皇孙想要有所成就,都必须得到臣子们的 认可和支持。尤其现在,大明对北元在军事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,特别注重内政和民生建设时期。
“二哥!”等师生叙话完毕,朱允熥主动上前。
朱允炆看看他,笑道,“三弟,你比为兄还来得早!”
朱允熥笑笑,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!”
随后,春日的阳光下,兄弟两人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。
渐渐的大学堂里的人多了起来,多起来的都是朱家来上学的读书郎。
学堂里朱允炆在一排,朱允熥在他身后,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精装的书本。
朱允熥身后,十几个年纪尚幼还未就藩的王爷,朱元璋的老来子。
要说朱元璋真是男人的偶像,不但开局一个碗,打下大明朝。而且一生生的孩子,也是后人难以企及。
二十六个,有名有姓活到大的儿子,就有二十六个,还不算夭折的。
看几个从门外进来,比自己还小许多,却是叔叔辈,还对着自己挤眉弄眼的小屁孩。朱允熥不知道该感慨是这位爷爷龙精虎猛,还是身体太好。
这个五十岁就要称老朽的年代,朱元璋快六十了,还咣咣生了好几个儿子。
他身后的沈王朱模,唐王朱桱,郢王朱栋都十来岁的样子,一个比一个皮,平日上蹿下跳没个老实的时候。
刚在刘三吾威严的目光下坐好,就不安分的踢着朱允熥的凳子。
“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找我玩呀!我舅舅送进来两只斗鸡,可厉害啦!”
沈王在朱允熥后背小声嘀咕道,“回头我让他们斗起来给你看看,你是没看到,他们一斗起来,全身的毛,刷刷地掉!”
唐王朱桱也凑过来小声道,“我舅舅也送了两条细狗进来,回头我让他们抓兔子给你看!”
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,朱元璋对于成年的皇子要求严格,但是对这些老来庶出的皇子们却多有纵容。
如今大明统一天下,朱元璋也不指望这些小孩子将来冲锋陷阵,母族出身又不高,做个富贵闲人就行。
再加上皇帝实在事多,有时候对他们的顽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年纪最小,还挂着鼻涕的朱栋也奶声奶气的说道,“我....我有西洋送来的望远镜,回头送给熥哥儿玩!”说着,小手拉了一下朱允熥的衣袖,“你莫难过了,笑一笑!”
朱允熥顿时笑了起来,很温暖的笑了。
原来,这些小屁孩之所以在自己耳边说那些好玩的东西,是因为自己刚死了爹,这些孩子怕自己不开心,在变着法的让自己的高兴。
记忆中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,让朱允熥心头温暖,看着他们点点头。
再回头目视前方的时候,发现朱允炆也在看着他们这边,眼神中多少有些羡慕。
羡慕他们的亲近,羡慕他们的亲热。
历来天家最无情,他这个庶出却有个正妃母亲的太子长子,一向被大家敬而远之。
“肃静!”
大学堂里,翰林学士齐泰走到台前,手里的戒尺敲打桌面,屋里很快安静起来。
“诸位王爷,今天臣给诸位讲解大学。”说着,翻开手中的书,“请跟臣读,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.......”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。”
顿时大学堂中,响起了嘹亮的读书声。
看着身边人的摇头晃脑,却满脸苦涩念着书。
朱允熥心道,这玩意对于这些小屁孩是不是难了点儿?
自己这岁数的学这个可以,那些藩王小屁孩不是该学什么弟子规,百家姓吗?
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,大声点!”齐泰在读书声中,朗声说道。
朱允熥立志做一个好学生,也跟着大声的朗读起来。
但是读着读着,却见身边的沈王忽然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。小屁孩光嘎巴嘴儿,不出声,摇头晃脑得瑟。
“呵!”朱允熥笑了下。
但就是这一笑,被齐泰听到了。
“吴王早上还说要迎头赶上学业,现在居然如此的不庄重!”
齐泰心中生出几分恼怒,走到朱允熥身边,“吴王殿下,你可知书中所说何意呀?”
霎那间,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过来。
在门口监视诸王读书的太监,和写着文章的刘三吾等人,也看了过来。
“这要是答不上来,怪丢人的!”
朱允熥暗道,不过这些东西他还真的学过。
虽然他出身一个普通家庭,但是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,望子成龙。
而且他上学的时候,正赶上百家讲坛国学热,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参加了两学期的课外国学班。
“回师傅,这段话的意思是,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学习和应用于生活,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这里的大学,是指博学.........”
看着朱允熥侃侃而谈,众人渐渐眼神变了。
几个不务正业的小屁孩,崇拜的看着朱允熥。
朱允炆眼里也是不可思议,门外的刘三吾和几位翰林学士都是连连点头。
齐泰心中怒气尽去,脸上挂满笑容。
“很好,吴王殿下说的很对!”齐泰笑道,“小到一个人,到一个家庭,再到一个国家,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很重要的。”说着,齐泰背着手,摇头晃脑地说道,“前朝蒙元就是不重德行,致使朝纲混乱,民不聊生,丢了天下.......”
“这人是个书呆子!”朱允熥佩服这个翰林学士的才学,但也给他下了定论。
作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,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,他有着自己的见解。
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在中原建立了大元,大元之所以会灭亡,归根到底的原因,无非两个字。
他正想着,齐泰忽然回头,见他皱眉思索,似乎有所不信。
心中又有些怒气,“殿下,难道臣说的不对吗?”
朱允熥回神,站起来说道,“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,但是学生看,大元亡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,暴政!”
“古人云,苛政猛于虎也!”
最新评论